首页

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叶永浩课题组创制靶向二羟酸脱水酶的选择性除草剂活性分子

发布时间:2025-09-26    点击量:

近日,叶永浩教授课题组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南京师范大学周佳海教授课题组,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期刊上在线发表了题为“De Novo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Novel Benzoxazinone Derivatives Targeting Dihydroxyacid Dehydratas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新型除草剂作用靶标——二羟酸脱水酶(DHAD),发现苯并噁嗪酮分子骨架能够靶向DHAD,表现出广谱且高效的除草活性,同时对水稻和小麦具有较高的安全性,验证了DHAD作为新型除草剂靶标的可行性。此外,该类衍生物在植物与微生物间显示出良好的选择性,对哺乳动物细胞无显著抑制活性,安全性良好为开发具有全新机制的绿色除草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支链氨基酸(BCAA)合成途径广泛存在于植物和微生物中,而哺乳动物中缺失,这一物种间的差异使其成为开发高选择性除草剂的理想靶点。在该合成途径中,DHAD催化2,3-二羟基异戊酸和2,3-二羟基甲基戊酸分别转化为2-酮异戊酸和2-酮甲基戊酸BCAA生物合成过程中不可或缺关键酶。因此,针对DHAD设计结构新颖、作用方式独特的小分子抑制剂,可为创制全新作用机制、低生态风险的绿色除草剂提供新的策略。

DHAD催化活性腔中,底物通过与铁硫簇[2Fe–2S]Mg2+的配位作用实现催化转化。对天然抑制剂aspterric acidAADHAD的共晶结构(PDB9JPI分析发现,AA能够同时与铁硫簇Mg²⁺发生配位作用AA的稠环片段与活性腔中的Tyr215Phe181残基形成疏水相互作用,两者间的最短空间距离为8.49 Å(图1基于AADHAD的互作模式,在设计新型DHAD抑制剂时,引入可与铁硫簇Mg²⁺互作,及与邻近芳香族残基间形成π–π堆积或疏水作用的分子骨架,能够增强抑制剂分子与靶标DHAD的结合稳定性,从而有效竞争并阻断底物结合。基于此,苯并噁嗪酮作为核心骨架并引入酯基片段以增强其与金属离子的配位能力,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衍生物4aa–4bb。温室苗后除草活性试验表明,在150 g ai/ha剂量下,化合物4bb对阔叶杂草醴肠和反枝苋的抑制率超过75%,对禾本科杂草的防效也50%以上同时,4bb对水稻和小麦表现出良好的作物安全性,在植物与微生物间具有显著选择性,并且对人源细胞系未显示明显毒性作用。作用机制研究表明4bb通过作用于BCAA合成途径中的DHAD蛋白,从而发挥除草活性。因此,4bb可作为靶向DHAD的抑制剂先导化合物,为后续开发作用机制新颖、生态友好的绿色除草剂提供结构基础。


1 苯并噁嗪酮类衍生物的合理设计及生物活性


南京农业大学为一完成单位。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何波和在读博士生胡延浩为共同第一作者,叶永浩教授和周佳海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相关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课题组进一步基于底物导向分子设计策略,在苯并噁嗪酮骨架中引入α-羟基羧酸片段,增强了与靶标蛋白的结合稳定性;解析了α-羟基羧酸苯并噁嗪酮化合物DHAD的共晶结构,揭示了抑制剂蛋白互作的关键位点;筛选发现对狗尾草野燕麦、醴肠、反枝苋等杂草防除效果显著除草活性分子,具有好的应用前景(Nat. Commun. 2025, 16, 5205-5216。上述两项研究证实DHAD是一类新型的除草剂作用靶标,为创制结构多样性的靶向DHAD抑制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111/pbi.70369

编:何  波

校:张  聪

审:张  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