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学院简介

发布时间:2015-03-20    点击量:

1.学院概况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是我国近代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及植物检疫事业的发祥地之一。学院肇始于1921年东南大学(三江师范学堂发展而来)设立的全国最早的病虫害系,1952年院系调整,与金陵大学植物病虫害系(1941年成立)合并成立南京农学院植物保护学系,2000年更名为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学院始终秉承厚德至真,勤学敦行的院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一流人才与建设一流学术梯队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提高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能力;以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为目标,强化原始创新能力与解决产业问题能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已跻身国内同类学科前列,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学院正致力于建设国际一流的创新型学院和国际知名的植保高层次人才培养摇篮,形成高水平的生物灾害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效益的植保科技成果研发基地。

植物保护学院设有植物病理学系、昆虫学系、农药科学系和农业气象教研室4个教学单位,建有绿色农药创制与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农作物生物灾害综合治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华东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等10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以及农业农村部全国作物病虫测报培训中心、农业农村部全国作物病虫抗药性监测培训中心2个部属培训中心。

 

2.人才培养

学院是我国现代植物保护人才培养的主要起源地,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优良的教学团队和学术梯队,坚持教学科研并重,旨在培养具有远大理想、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具有求实创新精神和社会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学院拥有植物保护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3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学院设有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3个二级学科博(硕)士授权点、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1个本科专业。

植物保护专业2007年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2014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0152020年连续两期入选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项目;2017年首批通过教育部农科类第三级专业认证;2018年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建设单位;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2011年起连续三期入选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深入推动科教融合,构建了本研衔接、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共同前进的良好态势,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学院坚持五育并举,着力培养爱国为农的拔尖创新型植保人才,曾获评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江苏省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奖等荣誉。学生获国际基因工程机械设计大赛金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一等奖等省级及以上荣誉年均100余人次。

3.人才师资

学院现有正式教职工137人,其中教授58人,副教授37人,讲师5人;博士生导师66人(校内57人、校外9人),硕士生导师70人(校内38人,校外32人);国家特聘专家1人、教育部特聘教授3人、国家级领军人才入选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农业农村部科研杰出人才入选者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教育部特聘教授青年学者1人、中组部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入选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9人、中组部国家级四青人才入选者8人、农业农村部神农英才计划神农领军人才1人、农业农村部神农英才计划神农青年英才4人、江苏省教学名师2人、江苏省特聘教授8人、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等;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2个、江苏省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1个、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4个等。

4.科学研究

学院是我国最早从事植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单位之一,一批我国植物保护学科的开创者如邹秉文、谢家声、邹树文、邹钟琳、张巨伯、戴芳澜、俞大绂等知名教授都先后在此工作过。建院以来,科学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研究规模不断扩大,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

学院现有3个特色学科方向:有害生物和作物互作机理与防控新策略,着重揭示有害生物致害机理,挖掘作物抗性资源,探索抗性利用途径,在植物免疫和病菌致害机制的研究跻身国际前列;有害生物抗药性与绿色农药创制,重点研究重大农作物病虫草抗药性,研发监测治理技术与产品,为有害生物的持续有效控制提供保障;有害生物灾变预警与综合治理,主要研究迁飞害虫和入侵生物的监测预警与治理技术,成功促成我国迁飞害虫源头治理策略的实施。

2000年以来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35项,在3个特色学科方向均取得突出的科研成果。近五年,累计科研经费超过3.5亿元,年均到账经费约7000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光华工程科技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年均发表SCI论文大于200篇,代表性论文包括: Science 2篇、 Nature 2篇、 Nature Biotechnology1篇、 Nature Review Microbiology 1篇、 Nature Communations  7篇、PNAS 11篇、Plant Cell 3篇、Molecular Plant  5篇等。

 

 

5.社会服务

学院自办学之始便确立了教学、科研、推广三者相辅相成的体系,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自1978年以来,每年组织1期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培训班,同时举办农作物病虫抗药性培训班和其他各类成人教育培训40多期,为社会培养了4200余名植保实用和专业人才。

 

当前,学院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开发产业技术和新型农药,助推精准防治、绿色防治。研发40多项高效植物检疫新技术,助力国门生物安全保障;近5年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0余件,20多件已经转化与自主开发;获得农药登记6个、生物有机肥2个。建立植物保护应用技术中心,获批农业农村部农药登记田间药效和残留试验2项资质,已承担政府和企业委托的农药登记药效和残留试验400余项,并开展药剂筛选、抗性风险评价、应用技术开发、农药咨询与培训等,为我国农药行业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6.国际交流

学院终坚持将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作为重要抓手,与美国康奈尔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大学、 俄勒冈州立大学、加州大学河边分校、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英国洛桑试验站、苏格兰作物所等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合作,推进学院的国际化进程。

近年来,先后组织召开了第十二届国际卵菌分子遗传学年会(2012年)、第四届国际昆虫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大会(2013年)、第四届植物-生物互作国际会议(2015年)、第四届亚洲底栖协会国际研讨会(2018年)、国际植物免疫学研讨会(2019年)、第三届国际害虫综合治理会议(2023等一系列重大国际学术交流会议,显著提升了本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学院国际合作项目快速增加,教师和学生出国进修、学习和合作研究非常活跃,年均海外专家访问60多人次,国际知名专家报告30场以上,与30多个国际科研教学机构建立了稳定的科研合作;学院95%以上的教师有海外学习经历,21位教授担任43种本专业国际权威SCI期刊主编或编委,3人任职国际学术组织